經濟觀察網 言詠/文 近日,山東、湖南、貴州、廣西等多個省份調整應屆生身份的認定標準。湖南出臺《關于做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工作的若干措施》,明確近3年內畢業且尚未落實編制內工作的畢業生也將被納入“高校畢業生”范疇,享受更多就業機會。山東也發文明確在事業單位招考中,不再審核其是否有工作經歷和繳納社保的情況。
與此同時,一些互聯網公司在校園招聘中也擴大了對應屆生的認定范圍。比如,騰訊8月6日宣布,2025年校招對象畢業時間放寬至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之間。這意味著,除了2025年應屆畢業生外,2024屆畢業生和部分2026屆準畢業生也可參加。
放寬對應屆生身份的認定,一直以來輿論對此都有呼吁。應屆生的身份上捆綁了諸多就業“福利”。\,比如,諸多一線城市在落戶上給予了應屆生綠色通道,以至于很長時間里人們的觀念是:一定要抓住校招的機會落戶,哪怕是作為跳板,以后再換工作也值得。因為一旦工作了,再想落戶就不容易了。在這種就業策略下,很多畢業生簽的不是心儀的工作,用人單位也要承擔“過河拆橋”的損失。另外,現在年輕人偏愛的考公考編,對應屆生也有很大傾斜,2024國考計劃招錄3.96萬人,面向應屆生的崗位占了65%。
這些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和支持初次就業的職場新人,讓他們在與有經驗的求職者競爭時占據一些優勢。對用人單位來說,從“一張白紙”開始培養,人才可塑性更強,也有好處。但為什么在當下,這些對應屆生的優待似乎成了枷鎖?連應屆生自己都希望放寬認定標準,或者淡化這一概念?
因為時代變了。過去,大學畢業和第一份工作之間基本是無縫銜接的,高校畢業生數量和需求崗位之間也是平衡的。那時很難想象“慢就業”“間隔年”這樣的概念?,F在則不一樣。智聯招聘2024年發布的《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》顯示,應屆生“慢就業”的比重達到19.1%。其中一部分可能是觀念變化下的主動選擇,但很大一部分是暫時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心儀工作導致的“被動慢就業”。這是高校畢業生人數擴增和就業市場崗位縮減導致的現實困境。“被動慢就業”的年輕人承擔了很大的壓力,既焦慮于工作不好找,又擔心應屆生身份失而不復返。去年畢業季,一度沖上熱搜的“延畢”,指的就是高校畢業生由于找工作的壓力主動選擇延期畢業,甚至不惜故意掛科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去年5月做的一項調查顯示,超過7成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身邊有主動選擇“延畢”的同學,超過四成的同學表示選擇延畢是希望保留應屆生身份。
由此可見,適時放寬應屆生身份的認定標準有其必要性,它能讓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時更從容,也給了暫時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年輕人一段再嘗試的時間,一些機會窗口不會那么急迫地被關閉。有人擔心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標準,會給當年真正畢業的應屆生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,從而導致不公平。但其實,機會是均等的,當年畢業的應屆生也享受到了標準放寬的好處,誰能保證自己就是那個幸運兒,能無縫銜接地獲得心儀的工作?
就業是民生之本,一切有可能鼓勵和支持就業的政策調整都值得嘗試,傾聽市場的反饋,讓政策在實踐中不斷優化。當然,除了這些務實的技術性調整之外,更重要的還是要擴大就業蓄水池,用更多的崗位吸納更多的勞動力。這有賴于我們穩住市場主體、激發市場活力,只有當就業的盤子大了,求職者才能有真正從容的選擇空間。